《高山下的花环》- 时代矛盾与英雄主义
《高山下的花环》是谢晋导演最为著名的电影之一,真实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情况,在电影中反思了特权思想、动荡年代对军队的负面影响,也讴歌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在困难条件下,依旧心系祖国,牺牲自我,最终取得对敌斗争的崇高精神。

电影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战前九连的生活状态和指导员的适应阶段,第二个部分为战争环节,重点突出了几位英雄人物和指导员人物的转变;第三部分为战后,国家对军烈家属的抚恤慰问和细节刻画,突出了时代问题。
第一部分
主要人物为三个人,分别是指导员赵蒙生,一个高干子弟,一开始在军政部做摄影记者,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,是一个自私、没有责任感的人。靳开来(排长)是一位心直口快,做实事、正直、有正义感的人物。梁三喜(连长)是一个正直、关心连队上下,但顾忌太多的人,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。还有这两个人都是从农村来的,身上印着浓厚的质朴精神。两位农村入伍的战士与赵蒙生的冲突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。
第二部分
战时告急,赵蒙生终于收到了调动令,要么去往战场要么逃避战事。尽管赵蒙生去意已决,但是在梁三喜的劝说下,他意识到战前逃脱,对于一个军人来说,是多么耻辱的事情。高干子弟和农家子弟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难道是利用特权逃避战争?最终,赵蒙生还是决定留下来和大家一起面对战争。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,也是一次人格升华的决定,这个决定让他在之后的经历中,除却了懦弱、逃避的性格,变得越来越英勇、也越来越令人尊敬。
第二部分战斗部分的剧情,通过几个情节反映出由于动荡年代的影响,军队训练、指挥、军需出现的各种问题。在这些困难面前,战场上的解放军战士依旧完成了战斗任务,不过代价是包括靳开来、梁三喜、雷凯华(军长儿子)等战士的生命。

第三部分,是战后军队对军烈家属的慰问和总结。这一部分缓缓叙述,揭开了所有人的秘密,也把国家的苦难和所有人的伤痛联系了起来。但是,在这个环节中国家与个人,集体与个人仍然是充满了矛盾。
在国家有难的时候,国家的存亡离不开群众的牺牲和支持,但是要是精英抛弃了群众,背离了群众,那么这个国家的苦难只会更加深重。农民的孩子在战场上没得选择,只能杀敌成功方能幸存,而精英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去战场,调离战场,像《芳华》里的那些高干子弟一样,不用像知青一样下乡,可以去文工团避难,他们有调离是非的机会。但是,在国家命运之前,不顾大义,而选择一味逃避,毫无疑问,这是为后人,为同时代的人所唾弃和鄙视的。但真正想一下,人不就是这样的吗?每个人有不同的境遇、家境、背景,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哀。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